95后大学生择业观大调查:自我成长才是择业的关键
1928
又到一年毕业季,据教育部统计,今年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而且今年毕业生多为“95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是日益严峻,不将就、爱个性的95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又是怎样的呢?什么才是他们实现就业的考虑因素呢?
在一份有效样本达到93420份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报告中,对于理想工作,有55.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居于首位。其次是“待遇好”和“行业/公司发展有潜力”,比例分别为52.2%和34.9%,这是该报告历年来在大学生就业调查中,自我成长首次超过对待遇的关注,成为95后 大 学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
95后大学生: 最优先考虑就是兴趣然后是薪金方面,非常迫切希望到社会大的“熔炉”之中去锻炼一下。
95后 大学生 : 我先打算进两年的大公司正式训练,然后再去中小企业,伴随中小企业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曾湘泉: 一个人的就业观念还是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系,主要是现在年轻一代的人,95后 大学生 跟父辈一代完全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有很大变化。他们不太重视职业的稳定性,追求职业发展兴趣、追求自由。
“新一线城市”成就业热门选择
逃离北上广还是返回北上广深,一直是人们就业中的反复纠结的话题,更加注重自我成长的95后 大学生 ,会选择到哪里去工作?
这些城市展现出对大学生就业更加包容、接纳的一面,也深深吸引了95后 大学生 ,在《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大学生希望到成都、杭州、武汉、天津等15个被称为“新一线城市”的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高于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29.9%),愿意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也达到21.3%。
不仅是不在一味追求留在一线大城市,对于大企业、铁饭碗、洋饭碗的追求,95后 大学生 也有了新变化,在《2017年就业蓝皮书》中,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53%上升为2016届的60%,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25%下降到2016届的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2届的12%下降到2016届的8%。民企、中小微企业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 陈宇: 95后 大学 他们不再是寻求去大企业,或者去政府机关。而是寻求小企业、小微企业,或者是独立的网上创业及一些新发展的路。这代表了我们经济活力增强,毕业生就业选择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 卢爱红: 下一步,我部将坚持紧紧围绕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这三个方面来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使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实现就业或者参加到就业的准备活动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