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避免问题发生-以“3不要”远离问题

1306

避免问题发生_以“3不要”远离问题_兼职服务_配送服务

仔细想想,哪个问题的出现、哪次灾难的降临,会给我们提前发通知,让我们提前作准备?

等到问题出现了再去补救,往往为时已晚。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轻视。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远离问题的出现呢?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用“3不要”来概括:

不要等灾难发生后才开始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爱安逸,对可能发生的痛苦有种侥幸心理,总认为问题不会有多严重,直到灾难真的发生了,才开始重视。

2009年6月5日,成都发生一起震惊全国的公交车起火事件。当时,一辆正在行使的空调公交车因人为纵火,发生燃烧,造成了28人遇难、74人受伤的惨剧。

据现场的人描述,被困在车内无法逃生的乘客打不开门窗,只能在大火中挣扎呼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惨烈的情景如同人间地狱。整辆车被烧得只剩下了黑色的铁架子,罹难的乘客挤在车门处还保持着逃生的姿势,还有些遇难者倒在过道的地上,而他们的面容都已经被烧得无法辨认,只能靠DNA对比来确认他们的身份。

这场惨剧不仅令人震惊,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因为大多数人都需要搭乘公交车上下班,每个乘客都有可能遇到同样的危险。

在追查事故原因的时候,人们发现车内竟然没有按规定配备安全锤,难怪当时遇难的乘客无法砸开车窗逃生。

据了解,早在2006年,成都市的媒体就报道过公交车上没有安全锤的问题。当时还有乘客开玩笑说:“我今后得自己随身携带一个铁锤!”可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很多人都觉得公交车就是在城里开开,万一有什么事也还有119可以救援,可是事故真的发生时,那短短几分钟就已造成过百人的伤亡,等119赶到,惨剧也已经无可挽回了。

事后,成都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引咎辞职,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补救和预防,如在车内增加配置用来砸开窗户的安全锤,空调车分批对车窗进行改装,提高应急状态车门开启的可靠性,增加能作为应急出口的活动侧窗,对公交司乘人员进行安全应急培训等等。

而很多城市也在这次灾难中吸取了教训,对本市的公交车的安全采取系列措施。

能够重视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固然也是好事。可仔细想想,为什么非要等到灾难发生了才开始重视?难道这些并不复杂的安全措施,非要用近百人的伤亡才能换回?

不说别的,就拿配备安全锤来说,这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尽管有人说,以前公交车上也曾配备过安全锤,但老有一些乘客不守规矩,偷偷拿走。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配备安全锤的理由。哪怕在司机的旁边或座位底下放上几把也行,虽然几把安全锤或许不能让所有的乘客逃离火海,但起码能让不少人在灾难中逃生。

翻开报纸,类似的事故经常可以看到。其实,如果能重视问题,事先做好预防工作,把工作做到位,绝大多数的灾难都是可以避免的。

与其等到灾难发生后才痛心疾首,不如平时多一点重视,这样才能远离灾难。

不要等失误造成之后才后悔

可能有人会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员,我的工作出再大的问题也不可能严重到成为一场灾难。”

如果不升级为灾难,那么错误就不叫错误、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吗?

我想不会有人同意这样的话。况且,即使是些不起眼的小问题,可能也会带来不小的损失。

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在他的书《赢》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杰克·韦尔奇对核磁共振成像仪产生了兴趣。这种机器有一个非常狭窄的通道,在为患者作检查的时候,患者必须在这个封闭的通道里待上40分钟。有不少患者都会有种要窒息的感觉,甚至产生得了幽闭恐惧症的感受。

当时有消息称,日立公司正在生产孔道更宽的核磁共振成像仪,杰克·韦尔奇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是GE的医疗事业部门的人却不愿意理会这种产品,他们认为,要想让孔道更宽敞,就必然要牺牲一定的成像质量,医院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产品的。

杰克·韦尔奇再三请他们认真考虑一下,他觉得医院未必不会同意用成像质量来换取患者的舒适感受,尤其是在做那些比较简单的检查,如手肘和膝盖检查的时候。而且,成像技术难道是不可改进的吗?

然而医疗事业部的反应仍然很敷衍,对杰克·韦尔奇的意见没有认真对待。失望之余,杰

克·韦尔奇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个外行,也只能无奈地闭上了嘴。

可是一年之后,日立公司果然生产出了宽孔道的扫描设备,一举夺取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这时候,杰克·韦尔奇十分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没坚持要求开发大孔道设备呢?

但是现在后悔也已经于事无补了,如果当初杰克·韦尔奇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就不会让GE再花上两年的时间才能赶上日立公司的脚步。

“我早知道会这样”,或者“如果你们早听我的就不会 ”,这样的话谁都会说,可是对事情的结果没有丝毫帮助。

既然“早知道”,那为什么不“早解决”,而非要等到失误造成之后才后悔,才想办法弥补呢?失误造成之后再补救,反而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对单位来说绝不是好事。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人都有过类似的扮演事后诸葛亮的经历吧?可能有人会说:“我当时是想解决的,可是老总不同意,同事不合作,我也没办法。”

是的,这很令人为难,可是,这就是你的工作。你需要找到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让错误发生。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