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三国中人才观念的现实意义

4437

三国中人才观念的现实意义_兼职服务_时间陪伴

再读《三国演义》,我感觉它更是一本关于人才工作的巨著。乍看《三国演义》中只是群雄相互征讨、攻城掠地,但仔细想来,三国时期实质上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城池易攻,人才难求,城池可以失而复得,而人才失而难得。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人才的流动、人才的争夺、人才的使用等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2003年底,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人才强国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企、人才强……)战略,读一读三国,借鉴三国时期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也能更深地理解党的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相互角逐,能否拥有人才、使用人才,成为胜败的关键、实力的体现,各政治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都十分重视人才,一些关于人才重要性的论述十分精辟。比如,袁绍与曹操的经典对白:“初,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表明了袁绍与曹操在思路上的根本区别,袁绍重“攻城掠地”,而曹操重“争夺人才”,不同的思路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和结果;曹操在《求贤令》中指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刘备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三国志?刘备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周瑜谏孙权,“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这些英雄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都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尤其唯才是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际竞争、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愈加显示出其生命力。

基于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并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孙策回江东后“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延接四方宾客”,各方都加强了对人才的争夺,留下了一个个千古佳话:曹操盛情留关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爱才设计赚姜维等等。

魏蜀吴之所以最后能在群雄争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说到底是由于他们重视人才,各自笼络了当时的人才豪杰。《三国志》陈寿评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评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评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陈寿的评论十分精辟,也指出了他们三人的共同之处――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而在群雄争霸中,一些英雄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人才,缺乏人才,或者拥有人才而不能使用人才。刘备在得诸葛亮之前,屡屡失败,自认为是“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以为自己颇有人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而水镜先生指出:“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张、赵云乃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经司马徽指点迷津后,刘备先得徐庶,后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从此扭转了被动局面。袁绍在官渡、仓亭战役失败后,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天丧”,却不知自己失在不能用人上,“空存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曹操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的兴衰,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得人才者得天下。读史明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切实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二、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一个时期。能形成这么一个局面,与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有关密切关系。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政府为了剿灭黄巾,乃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招军应敌,这就逐渐打破了旧有的门第观念和以举孝廉为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各政治集团在人才的标准方面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这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而各政治集团都力图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为人才发挥才能、建功立业提供了平台。同时,各政治集团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也迫切需要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克成霸业,这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的脱颖而出。所以,三国时期的人才群星璀灿,有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也有出身宦官、初举孝廉的曹操,有织席、屠猪、杀人逃难的刘关张,也有“臣本布衣”的诸葛亮……

另外,东汉末年的大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市场”,提供了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选才用才不受地域限制,唯才是用。人才也可以“择明主而事之”,田丰认为“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赵云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刘备)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就象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双向洽谈,择优而居、择优录用。甚至还有为竞争对手举荐人才的,如鲁肃给刘备举荐庞统,“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某当作书奉荐。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苏飞谓之甘宁:“吾荐公数次(向黄祖),奈主公不能用。日月逾迈,人生几何,宜自远图。吾当保公为鄂县长,自作去就之计”。三国时期人才的广泛流动,增强了人才的活力,使各类人才在流动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使人才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人尽其才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确实应“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基于对人才的重视,三国时期的一些政治家十分注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常常与人才同食共榻,终日长谈,一些做法感人至深,比如:

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忙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曹操得荆州,“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蒯越之字)也。’遂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从曹操对待许攸、蒯越等人物的一系列形象传神的动作、语言描写,深刻地表现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理和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思想。

“(孙)权甚敬之(鲁肃),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眠。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榻上策”。第53回“人报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濡须口之战后,“(孙权)感周泰救护之功,设宴款之。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曰:‘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言罢,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孙权的善待人才,赢得了“国险而民附(诸葛亮语)”、“礼贤下士,江东英雄,多归附之(鲁肃语)”强大优势。

刘备得知徐庶要离去,“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玄德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于是就有了“元直走马荐诸葛”、“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刘备二顾茅庐时说:“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后,“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吾得孙明,犹鱼之得水”;第42回,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如此待才,谋士岂能不殚精竭虑以出良策,将士岂能不肝脑涂地以效死力?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各级组织和领导应从大业出发,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用好人才,做到亲人才、远小人,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真正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凭借人才早日实现小康大业。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