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热情是职业化先决条件
1870
我们常用“乐此不疲”这个成语来形容对某事物的热爱程度,是说乐于做某些事或以某些事物为乐,竟然到了不知疲倦的程度,这体现了人的一种对某事物十分热爱的状态,如果我们做工作时能达到这个状态,那么又何愁不能做到职业化呢?
“乐此不疲”一词来源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他是很多历史学家眼中最优秀的帝王。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对光武帝刘秀评论甚高,说他“三代以下称盛治”,认为在夏、商、周三代以后“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说:“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意思是说光武帝德行、能力和成就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皇帝!
这些对刘秀的赞誉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造成天下大乱,刘秀二十几岁起兵,在历经了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劫难之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三十几岁时便当上了皇帝,用很短的时间便从一个穷小子的身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用自己超凡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领导指挥才能,扭转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不但使天下重新安定,而且很短时间内便使天下归心,开创了“光武中兴”这一社会大治、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从刘秀的自身素质上分析,他的成功,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有着很好的品性和心态。他幼年丧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长大的。在家乡时,他操持家业,从事农业生产。史称他“乐施爱人,勤于稼穑”。由于“长于民间,颇达情伪”,深知百姓稼穑的艰难和民情的好恶,所以他掌权后勤于政事,为政宽简,大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在统一全国之后,天下渐趋安定,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富足起来,但光武帝刘秀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每天很早就带领大臣们上朝,太阳西斜时才散朝,然后还经常留下一些大臣议论政事,往往会谈到半夜。太子见他太辛苦了,便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成语“乐此不疲”即源于此处。
刘秀乐于治国,勤于政事并不只是一天两天那样做,而是一生都在身体力行。据说他是死在处理公务的文案前的,可说是以身殉职。对于工作能用心到这种程度,已不是仅靠毅力所能达到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喜欢和责任心。身为一代开国帝王,刘秀能做到这些,的确非常难能可贵。
在刘秀的勤奋治理下,东汉政府初期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可以说都是科学合理的。他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汉王朝得以中兴。
刘秀能很快地将国家治理好,这与他工作的心态有很大关系,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政事对他而言就是他的工作,他也乐于做治理国家的事情,并且为此而不知道疲倦。具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精神,能治理不好国家吗?反观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他们大都是一些不喜欢处理政事,只注重个人感官享受的人。
我们也许做不到像刘秀那样勤奋,但我们要追求职业化,就一定要有他那样的心态和精神。
也许你并不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觉得工作没能为你带来快乐,这种情况下,是硬着头皮做下去?还是选择离开?也许你正拿不定主意!我觉得你首先应该这样想一想:有了现在的工作,我们就有了发挥能力和价值的舞台,为什么不快乐?有了工作,我们有了薪水,生活有了保障,为什么不快乐?来到公司,我们有了归属感,为什么不快乐?在工作中,生产出产品,奉献出服务,我们有了成就感,为什么不快乐?来到这个集体中,我们就能享受团队的温暖和力量,享受合作的喜悦,享受领导的照顾、同事的关怀、下属的尊敬,我们也能关爱他人,我们又怎么能不快乐呢?认识到这些,相信你应该能改变心态,以工作为乐了!
正如歌德所说:“我们的本性趋向于懒怠。但只要我们的心向着勤奋,并时常激励它,就能在这活动中感受真正的喜悦。”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在为满足自身的某种或某些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安全、交际、事业、成就、自尊、实现生命价值等,要克服这些需要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战胜环境对实现这些需要的阻碍,就需要我们热爱正在做的事情,乐于去工作。唯有将热爱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状态,我们才更能战胜工作中的困难,赢得成功和幸福。如果你还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你不妨记住这样一句话:我热爱我的工作,因为工作给了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