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与出身歧视
1697
听说有某牛企招人(估计多半是大国企),非985学校毕业生不考虑,我一点都没有感到惊讶。因为这样的就业歧视,在我们这里,跟有人嫖娼了一样的稀松平常。都多少年了,好些大学招老师,就算你是北大清华博士,如果第一学历不是211学校的,免谈。简历你爱投就投好了,人家看都不看一眼,直接进垃圾桶。那么就业歧视与出身歧视!
所谓211院校,就是中国牛校的代名词,原定100所,后来挤进了116所,而985院校则是牛校中的牛校,原定12所,最终挤进去39所。这种牛校,一共占全国大学的百分之六左右。我现在不想讨论,这些学校是不是真的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就算是,恐怕没有人会肯定,这里面出来的学生,都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就算非211、985不要的用人原则是能被人接受的,其中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如果说,大企业招人,经过筛选,剩下的都是211或者985院校的毕业生,这个过程,是遮蔽了毕业院校之后的自然结果,人们自然没话说,如果事先就设置门槛,非211和985不要,无论如何,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不是通过层层面试筛选,而是预先设置门槛,说明这些来头很大的用人单位,其人事部门根本就缺乏挑选人才的能力,看人,就跟大饭店看门的一样,只看标签,看衣服。有些流传很久的笑话可能是真的,说是人事部门选人,就是中药铺的伙计拿药,完全得按药盒子上的标签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至于里面的药怎么样,不是他们管的。好的学校,也有不怎么样的学生,差一点的学校,也有好的学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择优而非择校,才是合理的行为,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只能说明这些单位的人事部门,基本上就是吃饭的。
无论中外,就业歧视,都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在中国,这样的违法行为,往往明目张胆,近乎公开化。此前,最嚣张的就业歧视是性别歧视,在同样条件,甚至女性占优的情况下,只招男生,不要女生。这几年,这样的歧视,至少在面上稍微收敛了几分,但其实还在。而就业者的毕业学校歧视,则凸显起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实行这种歧视的地方,都是按道理最不该发生歧视的地方,大国企和国立大学。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国外,这些单位将会遭致大麻烦。
然而,在中国,恰是这样的所在,才会做这样的事儿,做了也白做,屁事都没有。迄今为止,连一例诉讼都没听说过。
被歧视者的沉默,无疑助长了这种就业歧视。当然,这种沉默,也不是没有来由的。民不和官斗,是多少年来民众的信条,因为斗,胜的概率也不大,而且惹来一身的麻烦甚至灾祸。这些搞歧视的单位,都是具有官家身份的,就是有人想打官司,也望之却步。所以,歧视就越来越嚣张,性别歧视还没有止息,学校歧视就又来了。这样的就业门槛,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变相的出身歧视。然而,没有人发声,没有诉讼,受害者就永远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