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移动社交的,只能绕开微信玩差异化
1705
社交网络之所以会成为社交网络,是因为用户和用户之间能够像蜂巢的巢房一样,相互连接并不断扩大,只有当用户量达到足够量级,且相互之间形成连接,这个“蜂巢”才会越来越大。微信能够有如此之多的用户,得益于从手机QQ和手机通讯录的用户转移作为微信的基础用户,这是其他移动社交产品所望尘莫及的。
2013年,阿里巴巴为了强推来往,利用内部员工的社交关系,试图以此来拓展来往的用户体系,奈何移动社交并不是少数用户的专利,它自身需要有足够的用户基数,足够的活跃用户,才能保证产品的活力。
用户与用户之间在社交网络上是连接的,也是绑定的。用户之所以离不开微信,是因为微信上承载着其多名社交关系的用户在上面,更换其他社交工具的成本非常高,首先得这数十名用户都是其他移动社交工具,其次还得其他的社交工具能够好用、透明,这些都是其他移动社交产品难以做到的。只要用户自身的这些熟人社交用户不更换社交工具,用户自身是没办法主动更换的,这就奠定了微信在移动社交领域第一梯队的地位。
“第二梯队”战场火热
以“微信挑战者”的姿态来挑战微信的,都没有成功,马云不行,三大运营商也不行,尝试者目前都是以“惨败”收场。第一梯队是没有办法去挑战了,从手机QQ“COPY”过来的用户体系,是其他移动社交工具没办法做到的,而再造新的用户体系,只能从微薄、通讯录等入手,用户体量也无法和手机QQ相比。
所谓的“第二梯队”指的是,除微信、手机QQ外,用户量达到千万级别以上的移动社交应用,如易信、 陌陌、来往、百度贴吧、微聚等。相比较微信而言,移动社交“第二梯队”要争的是,除微信这个基几乎相当于“通讯录”功能的另外一块地盘。
熟人社交有熟人社交的好处,用户能够与熟人之间进行熟人社交。微信是不适宜陌生人社交的,首先一个手机是只能使用一个微信的(特殊方法除外),既然只能登录一个ID的话,它得先满足社交这一需求,里面是熟人圈子居多,其次熟人和陌生人是不宜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的,特别是朋友圈当中。
熟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交网络上有时候是很生分的,比如用户在朋友圈当中发布的有些话,可以给陌生用户看到,但是肯定是不能让熟人用户看到的。所以,继微信之后,必须有一款移动社交应用能满足用户解决“陌生人社交”这一空白需求。
“第二梯队”的产品在属于他们的战场上打的不亦乐乎,易信、陌陌、来往、百度贴吧、微聚他们都在打着除最基础的社交功能之外的产品属性,移动社交反而不是现在他们喊的最响亮的口号,比如易信的拼车族功能、陌陌的群组等。
差异化才是未来
“第二梯队”的产品并不在少数,易信、陌陌、来往、百度贴吧、微聚,基本上都是财力雄厚背景复杂的产品,特别是各自的渠道能力非常强,他们想要成长为微信级别的产品几无可能,而依靠渠道,并坐拥千万甚至亿级用户量是没问题的,接下来就是保证用户的活跃度了。
要想保证产品的活跃度,一方面是做好基础的社交架构,这个时候产品属性就很有优势了,比如陌陌、百度贴吧,另一方面需要做到的是,除社交外的另一个隐性需求,比如基于O2O的服务、让社交更有趣等等。
从功能属性上看,易信拥有问一问、拼车族、朋友地图、火车票四个功能;陌陌拥有群组、贴吧、到店通三个功能;其余几款“第二梯队”的移动社交产品也大多都拥有与微信以及其他产品不同的功能属性。
不过无论是推出何种功能,我认为移动社交产品的差异化,必定是基于其社交属性上面的,非分散的功能属性,更多的还是类似于社交网络一样,以网状为结构形成病毒式扩散,并以此扩展到更多的移动社交平台,在用户量级上,也能比现有的用户量级有所提升。
在“第二梯队”之后,还有诸多“第三梯队”的产品,用户量级在数百万左右,比如主打匿名社交的比邻、吐司、陌陌等,还有类似的遇见、友加、微米等。
如此之多的竞品出现在某个行业当中,实属罕见,更多的是看见移动社交领域的“人口红利”,但是对着用户对移动社交领域需求的“疲软”以及用户的重叠,预计下一波移动社交产品的倒闭潮也将会出现,或是因没有持续的资本注入,或是因自身盈利乏力,都会成为他们的“葬送者”。
不少中小型创业者已经将步伐伸进“第二梯队”中去,一方面是因为微信相关政策的打压,一方面也是因为用户对微信上泛滥的“小广告”难以接受。“第二梯队”反而成为了中小型创业者们最佳的选择,既没有人数限制,也没有严格的政策红线,只需要适当的拓展自己的社交关系,能够为其带来不菲的收入,他们当然很乐意。
不过,这种短期的“红利”是暂时的,“第二梯队”的政策红线短期内没有出现是因为需要有大量的用户加入,一旦用户量足够以后,他们肯定会考虑如何处理产品上流传的或真或假的产品营销等账号,至于擦边球红线,总有一天会到来的,放任虚假信息传播,没有哪个平台能够经得起这种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