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消失无踪的电影
4826
轰炸影视圈的《大轰炸》近日宣布取消上映。
这部耗时8年、野心勃勃的全明星大片,转眼就成了电影消失名录上的新成员。
在吾国,拍完而消失或被消失的电影真不少,特别是其中遍布的“市场以外”的原因,更是独一份的民族特色。
吴子牛的《鸽子树》、姜文的《鬼子来了》、张艺谋的《活着》……至今仍在那份失踪名录上。
不过,回望电影百年史,流产的、失踪的电影其实也不计其数,中国电影的那些,既然“说不得”,只能看看外国又如何了。
那些拍不出来的电影
文|徐元
作者简介:曾供职多家电影媒体,做过记者、编辑、主编。
1
据说每一部问世的好莱坞电影的背后,都有上百个没拍出来的剧本亡灵。
其中,大多只是停留在字和纸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已经变成了“项目”,投入了资金,找到了主创,甚至拍了很多镜头,然而最后还是胎死腹中,不见天日。
比如这几年非常风光的大卫·O.拉塞尔,2008年拍了一部《Nailed》(台译:盯住要害),主演是杰西卡·贝尔和杰克·吉伦哈尔,虽然只剩一场戏没拍完,但还是硬生生被叫停,夭折了。
库布里克和卓别林都想拍的《拿破仑》,却都没有拍成
又如,伟大的卓别林和伟大的库布里克,毕生都想拍一部伟大的拿破仑的传记片,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拍成;而奥森·威尔斯、赛尔乔·莱昂内和特里·吉列姆,都要拍《堂吉诃德》,威尔斯和吉列姆还拍了不少段落,不过最终都没有完成。尤其是自毁的天才威尔斯,后半辈子简直就是以“拍一半不拍了”为生,留下了无数没法整理没法剪辑的半成品底片。
——这些故事来自《消失的伟大电影》一书。整本书按照编年体,从1920年代起,一直说到2000年后好莱坞(或者说英语电影圈)那些著名的功败垂成的电影流产案例。
半途而废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一言以蔽之, 一是人,二是钱,而且,人比钱更重要。
本书记录了世界名导的一个个滑铁卢之役
2
全书收录了近百年来大约70个样本,其中确实有一些纯粹出于资本原因而放弃的,比如拍完了“ 九成五 ”《Nailed》是因为制片公司倒闭而中止,施瓦辛格和保罗·范霍文在《全面回忆》之后策划的大片《十字军东征》,也是被出品公司的破产而连累。
然而更多的状况,主要问题基本都出在“人”身上:编剧、导演、主演、制片人、制片厂老板之间无法就创作达成一致,于是剧本重写、主创换人,不但周而复始,而且经年累月,最后就判处“死缓”了——从好莱坞行规上看,倒也很少会说某项目就此彻底终结——比如本该在1936上映的米高梅动画长片《火星公主》(a Princess of Mars)经过连番叫停、重启、改写、放弃、重启,最后在七十六年之后,变成了真人大片《异星战场》。
《异星战场》:一部把迪士尼整哭的科幻电影
导演的 控制欲 是特别突出的问题,70年代库布里克为《拿破仑》准备了四年时间,光资料卡片就整理了一万多张,征调的罗马尼亚士兵有四万人,滑铁卢当地的土壤样本也分析透彻了……然而时间也就这么耽误掉了,无数的设计图、分镜表、实物道具、书籍资料,足以堆满仓库,但是从1970年代直到库布里克去世,影片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尽管有成本太高而令片厂不愿投资的一面,但显然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库大师其人强迫症、考据癖的严重发作。
库布里克家中有关拿破仑的资料一角
情况相仿的还有 大卫·里恩 的未完成遗作《诺斯多谋》(Nostromo),原著是康拉德的小说,像里恩以往的电影一样,会是一部用65mm底片拍出来的壮丽史诗大片。他从1986年开始筹备,经历不少波折,投资方有退有进,编剧、美术、摄影也换了好几手,终于要在91年5月开机,结果90年年底,里恩先是被发现喉部有肿瘤,后来又是肺炎,制片厂只能宣布停工,大师又怒又病,于是在开机日之前半个月驾鹤西归。后来他的搭档直言,要不是里翁太过精益求精,87年就该拍成上映了。
不但大师难搞,即便“雇佣导演”也不是乖乖仔:原计划 蒂姆·波顿 执导、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1998年版《超人重生》(Superman Lives)、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2000年版《蝙蝠侠:元年》(Batman:Year One)要是拍出来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超人归来》和诺兰版《蝙蝠侠》三部曲了,可是波顿、达伦和编剧、制片公司都有一大把的分歧和争吵,虽然花掉了成百上千万的“前期开发”费用,终归什么也没有拍出来(所以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之一大块,是出在这些开发经费上的)。
《超人重生》只给世人留下这张模糊的凯奇的试装照
林林总总,编剧写不出本子、演员出状况、导演生病了、制片人和导演吵架、版权方面打官司、投资人突然打退堂鼓……一个个的好项目,就在一拨拨的编剧、导演、演员、制片公司的来回更迭中消磨了,留下了众多让后来者遐思无限的剧情梗概和主创组合。
其实,这大抵就是电影业,特别是好莱坞的常态。无数的烂电影出街,让人惊诧于当初主事者是否脑子进过水,而又有众多纸面上的好电影,延宕多年也拍不出来,空让影迷扼腕叹息。
十几位作者合作编撰出的《消失的伟大电影》,看上去是收录了70多个没有正片的“幕后花絮”,但其实也是一份独特的电影史,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真理: 电影不是“工业”,而是“手工业” 。
妮可·基德曼,你还记得欠墨镜王的一部《上海来的女人》吗
3
每一部电影,都是靠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编出来、导出来、演出来的——甚至是一盏灯的高低、化妆师的手艺、道具的考究与否、天气的阴晴都会关系重大——说到底,这种手工性、随机性,注定了电影其实跟“流水线”、“标准化”、“批量生产”相距甚远,不但制作上充满风险和变数,“销售”上也难以预测,要不然强横如迪斯尼,为什么还会在“ 大数据时代 ”,连续出品《创战纪》《异星战场》《独行侠》这样的赔钱货?
甚至于好片流产、烂片出炉这样的状况,也是拜这种以人为本的“手工业”特殊性所赐。有库布里克、大卫·里恩这样的吹毛求疵,也就有其他人的不知廉耻粗制滥造;有剧组吵得分崩离析,也就有主创们精诚团结;有锱铢必较的老板,也就有一掷千金的土豪……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拍电影、看电影才会如此迷人(或磨人),年复一年,总有 票房黑马和票房滑铁卢 ,总有一些比大片更动人的小片,总有一些银幕上的故事和面孔让人难忘。
在中国电影全面向好莱坞学习的这个时代,那些成功案例值得分析,但这些失败的、难产的、半途而废的故事,其实更应当研究,只有认清了电影业的风险,理解了电影的“手工属性”,那些骄横狂妄的资本或许才会走开,那些计算着IP、研究着“产品”的成功学法则,才不会遮盖住创作者的目光——不过,这些当然不会发生,中国电影圈的老板们、经理们,必然要经受过足够的票房失败、接受过自己的一轮“ 消失的电影 ”之后,或许才会唤醒他们对电影的敬畏之心。而对于我们这些不满于中国电影现状的人来说,出于大家熟知的种种原因,这一天尚且遥遥无期。
所以《三体》的书迷影迷门,你们还在等吗?
所以,说到底,就像《消失的伟大电影》是英国老牌电影月刊《帝国》的一群编辑和作者攒出来的一样,真正对这些幕后故事津津乐道的,也只会是写这篇文章及读这篇文章的影迷同好而已。
THE END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