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实现腾飞,还需突破4大瓶颈
4857
“2017年,我市 机器人 新增装机量约7000台,其中外市采购了约5000台。”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我市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和电子行业,约占使用量的4/5。目前,我市机器人取得了初步成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工业机器人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0%。
我市机器人产业虽然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诸多方面的瓶颈制约着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专家们给出了建议。
瓶颈1缺乏成熟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
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中大介告诉记者,机器人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需要有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两个部分。
“机器人本体是一个机器,需要系统的集成配套一些东西,比如抓手、焊接机、涂装等,这些配套的东西连接到机器人本体上,机器人才能正常运行。”他说,重庆的系统集成企业偏少,而且规模普遍很小、经验不足。“比如我们给长安提供的1000台机器人,由于缺乏有经验的、资金充沛的系统集成企业,系统集成这块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他说,遇到购买几台机器人的企业,由于成本问题,他们都不会自己去做系统集成这块,都由有经验的系统集成企业去完成。
建议:补齐“中间环节”短板
重庆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骆东奇说,机器人系统集成的短板,突显机器人产业链的瓶颈,都在关注生产机器人企业以及机器销售和应用的时候,忽略了系统集成这块中间环节。“机器人生产是前端,企业应用是末端,这两端都是高精技术的应用,但缺了中间环节,也将制约重庆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他说,不能小看系统集成这块,其技术要求很高,需要人工智能化和机器人深刻融合,这就要用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因此,补齐短板,机器人产业链才会健康发展。
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裁汪冀也表示,重庆的系统集成企业在经验、资金投入都略显不足。“我们一直在筹备,成立一家合资的系统集成企业。”他说,这将是重庆本地最大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会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瓶颈2机器人缺乏自研芯片
在第五届机器人峰会上,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魏义良认为,机器人产业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机器人是高端制造行业,芯片对于机器人产业来说举足轻重。猎豹移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称,该企业在做机器人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机器人芯片,只能“将就”用了高通、英伟达等企业的非机器人专用芯片。对于自研芯片,我市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研发力度同样还很匮乏,缺少专用的机器人芯片。
建议:自研芯片需要加大投入
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芯片产业毕竟起步晚,与英特尔等国外知名企业相比,国内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经验积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王田苗表示,对于机器人产业自研芯片,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战略上要有大的决心,在投入方面需要有耐心。
瓶颈3算法和软件跟不上
由于国内机器人算法及软件发展滞后,伺服系统中自带的软件库功能不如进口的多,加上国外企业对高级功能的诸多限制,让一部分用户不得不购买进口机器人,这也导致进口机器人价格居高不下。从我市本土机器人企业情况来看,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成功研发的弧焊机器人实现了核心算法软件的高水平突破。但依然有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对软件的开发力度不够。
建议:联合研发取长补短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机器人领域,谁掌握了底层算法,谁就是赢家。
重庆某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孙明认为,机器人算法软件的开发,如果是机器人企业各自“闭门造车”,想赶上国外企业的步伐会非常困难。“大家不妨进行开放合作,既节省各自研发周期和费用,又能取长补短。”孙明说。
瓶颈4机器人推广难
重庆西电普华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松璧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巡检机器人虽然质量和性能上能和国际品牌比肩,但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一群只会研发的“技术宅”面对客户、面对市场无从下手。不少企业知道使用机器人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因为对机器人的使用了解不够,所以购买意愿不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西电普华遇到的问题,在不少机器人企业存在。推广难,让机器人企业的营收受到影响,限制了企业发展扩大。
建议:让人们能够了解学习使用机器人
重庆凯宝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川河表示,机器人发展必须和产业相适应,将培训、研发、制造、销售融为一体。当处于这样的闭环之下,人们能够了解机器人、学习机器人使用,提升使用意愿,机器人公司各取所长,协作发展,机器人产业才能更壮大,机器人企业也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