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沉浸式技术的难点无法突破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095
AR/VR一直都变革,而变革的主要关键点就是沉浸式计算。AR和VR未来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取代移动计算的沉浸式技术。作为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也是让用户喜欢的关键技术,我们可以看到未来AR/VR肯定是一片光明的,然而现在的沉浸式技术仍面临社会挑战。
2016年,一系列主要产品走进市场,开发这些产品的公司包括Oculus VR、索尼和谷歌等。自从以21亿美元收购了Oculus之后,Facebook已然又收购了11家AR/VR公司,毫无疑问强调了公司将VR和AR视为下一个技术前沿。科技巨头的大量投资和收购表明,这些技术将越来越多地与我们消费内容的平台相结合。
根据高盛的最新预测,到2025年,AR和VR预计达到950亿美元的市场。如下图所示,目前对技术的最大需求来自创意经济行业——特别是游戏、直播、视频娱乐和零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广泛的应用将涉及医疗保健、教育、军事和房地产等行业。
AR/VR改变创作和体验内容的方式:
1. 从“看”到“深入体验”
艺术家兼技术专家Drata Kataoka表示,AR和VR将提供一个全新的创意媒介——“艺术家的梦想,用像素构建世界。”这意味着,以不断扩大的同心圆描述世界并从而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体验的技术将取代以往的直线式设备。这将是颠覆性的创举:用户不再“看”内容,而是置身于不断扩大的虚拟世界中,并发现自己就处于这个虚拟世界的中心位置——这边是技术的“沉浸式”本质。
Penrose Studio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Eugene Chung表示:“自1896年以来,我们一直使用者相同的平面式屏幕媒介。VR/AR独特地提供了存在感和沉浸感,它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全新的体验方式。”
2. 降低生产成本
“虚拟原型”使我们能够缩短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迭代时间和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终端产品的质量。比如,一家设计公司通过使用VR原型设计,免去了两大实物原型周期并省去了原本用以组装定制样品所需的时间,从而为某一航空业的客户节省了5万美元成本。
虚拟原型设计的广泛应用将使得公司减少所需的原型数量,并大大地降低从概念设计到生产和商业化的时间。
虽然传统技术同样可以让公司进行原型设计,但是借助沉浸式技术,设计师可以在或VR或AR的环境中,更加直接地与他们的原型产品进行交互。这意味着,沉浸式技术为设计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从而提供一个更加高质量成本更低的终端产品,而这一切是传统原型设计所达不到的。
3. 新创作者入行门槛低
沉浸式技术还可以让小型的公司以较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已经有技术可以在数小时内处理360度影像——在这项技术出现之前,这个处理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并且,电影制片商可以以较少的预算使用这项技术。同样地,智能手机和应用使得移动摄影不再是专业摄影师和发烧友的专属。我们可以预期,AR和VR将为我们所有人打开新的创新大道。
4.增强移情和认识的工具
沉浸式技术或许还能使我们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全球问题,比如人道主义危机,使得身在千里之外的人如同置身于苦难现场从而唤起深切的同情心。艺术家兼导演Lynette Wallworth认为,AR和VR“提供了其他媒介所达不到的真实体验感”。
虽然也有人认为,数字媒体消费的增加可能会使得人们同情心减少。很多工作在AR和VR领域的艺术家相信,这一媒介将成为“终极同情机器”,为社会提供其他群体和身份的视角。LIghtshed创始人兼总裁,联合国创意总监兼高级顾问Gabo Arora解释说:“你正在挖掘一种新的讲述故事和情感的语法。”如果这种积极观点被证实为有效的,我们的世界或许真的会变得更加充满有创意,更有人情味。
VR和AR在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方面亦大有前景。除了即时的游戏化学习,VR和AR的生物传感器已经被用精神放松领域,允许一个人使用大脑进行人生中的第一次驾驶。Emo TI v的首席执行官Tan Le说:“沉浸式技术是一种大脑增强的形式,可以将我们的生物系统与数字设备联系在一起。”
人才竞争限制发展
除了技术挑战,另一个阻碍AR/VR领域快速发展的潜在因素乃是无法跟上发展节奏的人才匮乏。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人才供给之间的鸿沟没有数据可以显示。但是,仍有端倪可以略知一二。比如,美国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的第二季度,行业对具有VR专业技术的自由工作者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对其他技能自由工作者的需求,是去年同期的30倍。同样的,一份对200多家从事VR项目的加拿大公司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VR将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最终导致“企业合并加剧”。
1. 战略性地培养本地人才
政府应该制定战略规划,以抓住新兴技术人才确保其国家处于下一个计算机发展前沿。中国便是早期行动派的一个例子,完美世界副总裁表示:“中国政府为VR行业提供了大量支持。”
比如北京的中关村,为各大公司提供了近145万美元的资助,来进一步发展VR行业,并将该地区定位为下一个全球技术中心。其他地区,包括贵州省的北斗湾VR村,也为内容发展和投资提供资助。到2019年,北斗湾预计生产出150万件VR相关硬件,以及50多万次软件内容交易——并在此过程中提供3500个新工作岗位。
2. 引进国外人才
政府也可以积极地投身沉浸式内容的投资。2016年对500名AR/VR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近50%的公司正在使用自己的个人资金来发展他们的公司;不到8%的公司表示他们有“其他”渠道的资金,包括政府赞助。考虑到VR生产成本可能会高达数十万,具有前瞻性的决策者正在大力推动补贴政策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VR人才,在保护本国行业发展的同时大步前进。
比如,在法国,政府支持的CNC Fund(CNC基金)为VR/AR生产者提供资金,与当地团队共同制作内容,提供的资助涵盖开发和生产各方面。在最近的一个案例中,该基金为一个成本约50万欧元的VR短片提供了40%的资金赞助。CNC还被授权为在法国进行的和由非法国公司发起的全部或部分项目提供高达30%的退税额。
这些方法是否奏效呢?虽然该其对VR内容的影响仍有待评估,这一政策似乎在支持法国的“传统”电影制作方面却有效果。该政策执行一年后,共推出了来自8个国家的31个项目,而前一年一共才4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盗梦空间》这样的大片,在法国的直接支出预计约为1.19亿欧元,涉及450天的拍摄——相比推出政策前的那年,直接支出仅为740万欧元,拍摄时间仅为84天。
考虑到VR的初级发展阶段,很难说这些收益是否能够真正转移到这一新兴行业,但是该机制对创作者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沉浸式内容更加个性化,但代价不菲
软件的设计者越来越专注于将用户留在他们的网站和应用中,因为他们的业务模式越来越依赖收集个人数据以生产个性化内容。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营销副教授Adam Alter将该战略描述为“强大的大数据驱动”方式:“公司将不可避免的对产品的不同功能进行A/B测试并不断迭代。”此外,资金充足的公司将“组建心理专家团队,来根据最新的信息,笼络用户。”
事实上,过去十年的证据表明,虽然我们的整体休闲时间在不断增加,但我们却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消耗在基于屏幕的设备上。这一转变的关键推动因素在于将互动作为数字技术的主要成功指标。我们花在设备上的时间越多,能够收集到的关于我们互动的数据就越多,进而产生更具针对性的产品;随着沉浸式技术成为主流,这一强化循环极有可能会大大加速。
其结果就是,我们在沉浸式技术中体验的内容将越来越个性化。这会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体现,而其中,受益最大的便是广告业。
1. 广告更有针对性
得益于我们的个人数据,广告已经越来越个性化。在沉浸式技术的背景下,人们已然创造出一个新名词——“凝视率”,用来描述增强或虚拟广告获取用户注意力的效率。诸如Re TI nad等公司还提供VR/AR设备上的用户行为跟踪分析,以提高广告的转化率以及用户与内容的交互程度。
到目前为止,这一新的广告类型已经表现出优异的用户交互效果,其效率是移动广告的30倍。
2. 更深入的互动或可为健康和隐私带来负面影响
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动力带来了两个挑战。首先,我们的健康岌岌可危:显然,非屏幕的活动更加有益健康。一个关于主要社交媒体的纵向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互动与个人健康存在反向关系,表明“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应该予以平衡”。在美国,每周花6-9小时在社交媒体上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快乐的可能性比那些花较少时间在社交网络上的同辈们多出47%。
其次,对个人信息缺乏掌控可能会使用户对长期采用新技术产生抵触。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用户控制不足,六个国家47%的人口已经停止或避免使用某一服务,尤其是在中国,这一数据高达70%。这表明,用户隐私和数据控制是消费者的首要顾虑。考虑到沉浸式技术中更深入的数据跟踪功能,比如眼部移动和面部表情跟踪,以及触摸数据(与触觉相关)等,处于风险中的个人数据带来的用户隐私担忧将远甚于以往任何时候。
对用户设计中心的几点建议
1. 监管框架
与传统媒体相关的隐私问题已经在沉浸式内容中浮现。如果开发商不愿意提供明确且令人接受的使用条款,监管机构必须介入到个人保护中——不少司法管辖区已经采取了这一举措。
传统数字技术中已经实施的监管框架可为如何监管未来的沉浸式技术提供最佳的借鉴。在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将于2018年开始生效。法律不仅规定数据收集必须先征得用户同意,还强制公司根据要求清除个人数据。一旦违规,公司可面临最高达公司全球年营业额的4%。另外,法案中还载入了“数据可移植性”概念,即允许用户可跨平台使用数据——这项措施有效激励了创新创业公司与大型企业竞争。当然,其他相似的沉浸式技术监管规范也在发展。
2. 为用户提供个人数据主权
分析显示,主要的VR公司已经在使用Cookie存储数据,同时也在收集有关位置、浏览器和设备类型与IP地址的信息。此外,VR环境中与其他用户的通讯也将被存储,并且所有数据可与第三方共享,并用于个性化以营销为目的的产品。
对于这些收集个人数据的关注催生了临时的解决方案,以在个人用户和企业之间提供缓冲。比如,电子前线基金会推出的“隐私监督”是一个浏览器插件,可以自动屏蔽隐藏的第三方跟踪器并允许用户自定义和控制他们愿意与在线内容提供商共享的数据量。类似这种将个人数据控制权交还给用户的解决方案同样应用于沉浸式技术。但是眼下,那些既对数据收集感到不适又渴望探索AR/VR的个人手头可用的数据保护工具实在原始且有限得可怜:他们只能使用“离线模式”或为新设备单独配置文件。
3. 管理消费
也有以停止使用机制呈现的短期措施来解决过度使用的问题。据报道,在英国,71%的年轻人支持,一旦使用时长接近或超过健康限制即弹出使用警告。诸如unGlue等服务允许家长对他们孩子接触的内容类型设置过滤器,以及为各个应用设置使用时间限制。
所有这些措施也都可以应用到沉浸式技术中,并作为对实际监管的补充修正。比如韩国的《关闭法令》,其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在午夜12点至凌晨6点之间访问游戏网站。该政策得以执行是因为其将个人数据(包括出生日期)与公民的居民注册号相关联,并且在注册在线服务时用户必须提交他们的居民注册号。这些办法并不是绝对可靠:比如某个有心机的小孩可以在数小时后继续“借用”其他成年人的设备来解决限制问题。进一步的研究显然十分有必要,但我们相信长期的解决方案应在于更好的设计。
4. 重新思考数字技术的成功指标
随着企业不断开发使用沉浸式技术的应用程序,他们应该从使用衡量用户参与度的指标过渡到同时兼顾用户满意度、健康促进的指标。替代的指标可以包括软件的客户推荐得分——即基于软件服务的社会贡献和满意度,用户,甚至监管机构,愿意向他们朋友推荐的程度。
然而,真正的挑战是找出符合业务政策和用户目标的措施。 TI me Well Spent创始人Tristan Harris认为:“我们必须面对当前的失调,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方案。”事实上,用户体验的改进和业务机会并不总是背道而驰。基于订阅的服务便是案例之一:YouTube Red将为付费用户清除广告,Spo TI fy Premium也是。用户可以付费享受无广告体验,并且内容开发人员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因为他们可以从付费订阅中获得收入。
沉浸式技术若要使得用户与内容和媒体之间的互动更加愉快、充实,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而这一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将用户置于其价值主张核心的技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