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机器人能否扛起防疫重任

2444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杨广中领衔,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    15     位机器人专家,在《科学—机器人》发表了一篇关于抗疫   机器人     的综述文章。    

 该文章总结了针对传染病管理的机器人技术的基本要求,概述了如何在不同场景下使用机器人,并提出新一代机器人应面向应用且做到可靠、安全,在需要时能快速部署,有效应对未来突发传染病事件。  

    机器人能否扛起防疫重任_设计制作_制造/封装  

    新技术满足临床迫切需求      

 “生物安全性、无害性、适应性、持久性、包容性是抗疫机器人应具备的五大特征。”杨广中表示,新冠疫情再次凸显了新技术在应对传染病中的核心作用,而新型机器人技术应包括临床护理、公共安全、实验室与供应链自动化、院外护理等。  

 比如,当有人出现感染症状时,由机器人将食物和必要的医疗用品交给个人,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远程诊疗机器人则可以远程诊断和采样,再根据病情反应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患者需要被隔离检疫或送至医院治疗,此时使用远程诊疗机器人就有明显优势,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前线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杨广中说,机器人还可以用于临床护理辅助、静脉注射辅助、实验室自动化样品处理、生物样品采集、病房消毒以及临床废物管理等,以应对患者人数激增的情况。  

 当患者出院回家休养时,机器人不仅能支持大量远程医疗以及食品、药品传输工作,还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  

 而在医疗机构中,杨广中建议,应常态化使用机器人配发餐食和处方、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预防院内感染、保护医护人员和弱势群体、助力快速测试。  

 “特别是在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方面,机器人不仅能实现人身保护,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在大量涌入患者导致临床工作量激增时,应用机器人能迅速扩大处理规模。”杨广中表示。  

    多方合力为机器人     “护航”      

    虽然   机器人技术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在杨广中看来,其应用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并且人们尚未做好大规模部署的准备,急需学术界、企业、政府全力配合。    “当前要务是评估机器人技术和相关基础技术的最新水平,包括传感与成像、遥控、导航、人机交互、机器人的机器学习等。”  

 纵观近年来的传染病事件,再结合不同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又将如何发展?  

    对此,杨广中认为,首先要找准核心、加强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必须可靠、安全,并在需要时可快速部署。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是一个重大挑战。一旦机器人产生故障,    “隐藏”的人工成本或“笨拙的自动化”会产生新问题,进而增加工作量,同时负面的用户体验也会让技术创新举步维艰。  

 而在实验室自动化和物流方面,机器人要具备应对疾病暴发的能力,能快速、有效和可靠地对样本进行高通量处理,追踪病毒,了解相关流行病学并抑制蔓延。  

 “当然,新一代机器人还需要与终端用户进行更好的交互。”杨广中表示,更高级的传感器技术将实现机器人与环境的安全互动,而这也要求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部署包容力。  

 此外,杨广中还提醒,评估机器人技术如何在疫情之后帮助建立新规范,不仅要考虑即时修复问题,还要考虑长期方案,同时考虑企业、物流、制造与供应链、运输、医疗保健、协作研究与教育的根本变化。此外,还要考虑潜在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比如隐私权、所有权、数据治理和信任。  

 “最后,期望机器人专家、医疗保健专家和政府等各方人士联合制定方案,使我们能从容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杨广中说。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