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张艺谋首部谍战题材作品,终究还是格局小了
2306
原标题:国师张艺谋首部谍战题材作品,终究还是格局小了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7.0分。
今天要讲的这部《悬崖之上》也是云城之前满心期待的一部片子,作为国师从未涉及的领域,又有诸多影视剧、电影作品珠玉在前,云城还真是很想看看国师究竟能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可惜这份卷子,虽然有及格分,却仍不足以让人满意。
国师的功力是没话说的,摄影构图都是一流,氛围感的营造也是一流,颜色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室内的黄氤氲暧昧,暗藏杀机,室外的蓝波谲云诡,旷远悠长,漫天的白萧瑟肃杀,凄寒冷冽,哈尔滨的夜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与民不聊生竞相辉映。 唯独,唯独欠的就是一个好故事。
故事的割裂与破碎
谍战题材不同于其他题材,故事始终是判断其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物的塑造可以全然隐匿于故事之中,而不另做着墨,而一个好的谍战故事,必须要做到八个字——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而这也正是本片所缺少的东西。
国师其实开了一个好头,四名苏联受训的特工空降至黑龙江山区,秘密潜入,执行代号“乌特拉”的秘密行动,行动刚开始,就有我方人员叛变,特工行踪、暗号全部暴露,不过敌人不知“乌特拉”行动具体计划,于是冒充我方人员与特工接触,四人兵分两路,都遇上了前来接头的特务,一组识破,一组信以为真。在这么个发展前提下,按说正常的思路应该是,识破敌人的一组想法与另一组联系,一边与敌人周旋,斗智斗勇,一边继续完成任务,上演一场精彩大戏,敌我两方都是双线推进,故事环环相扣,但本片的割裂正是从此时开始。
本该加强相互联系的两方,除了在去往哈尔滨的火车上产生了一点短暂交集,中间再没有产生过任何联系,全靠另一名我方潜伏人员周乙(于和伟饰演)从中传话,两组之间基本没有交集和互动,这一条线的紧张程度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条线执行任务,口口声声说要18号执行“乌特拉”行动,但这个转移人质的行动没有必须要在18日执行的理由,所以行动受阻后晚几天执行也没有任何问题,在本片中也是这么演的,所以执行任务线也废了,于是这部电影非常神奇的分成了两部分,上半部分看张宪臣(张译饰演)和小兰(刘浩存饰演)的一组被追,下半部分看楚良(朱亚文饰演)和王郁(秦海璐饰演)的二组被追,中间穿插了一些周乙被怀疑的戏份,基本上两部分就没什么联系,这个剧情走向也是相当的迷,最后特工们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保安局这边抓了个所谓的“共党”交差,风声一过,任务悄咪咪的就做了。这剧情走向,真是始料未及啊,无语子。
一些明显的bug
火车上张宪臣跟小兰说分头下车,然后就自顾自的找下车的方法了,年纪轻经验少的小兰只能选择跳车,差点就交代在了火车站,真是不是自己的老婆不心疼啊,你俩扮个cp不行吗?
张宪臣伪装进了书店换走密码本,明明都坐上车跑了,结果下来看个小孩又被赶来的保密局的人发现了?明明卸掉了伪装,保密局的人怎么知道张宪臣就是刚才逛书店的那个人呢?简直就是剧情杀,强行被捕。
西方的故事在中国水土不服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所谓的“乌特拉”行动,就是中国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但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中,个体是要为大义牺牲的,而不是每一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为了一个幸存者王子阳,花这么多人力物力,搭上好几条精英骨干的人命,值得吗?
最重要的是,王子阳的价值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到二战时期,轴心国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热战都打起来了,再玩揭发罪行搞舆论战这一套,意义已然不大,世界各地纳粹和日本人的罪行都罄竹难书,只有在进行战后战争清算的时候,王子阳这样的幸存者才有价值。
在西方人的文化语境中,“拯救大兵瑞恩”是值得称赞的行为,因为人权是他们的zzzq,为了一个大兵牺牲一队人,于他们而言是可接受的牺牲, 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潜伏人员很难为一个人的安危牺牲一队人,除非这个个人关乎更大的集体的存亡, 比如说,一个高级特派员,手中掌握着重要的军事情报,现正被敌人追杀,一个特工小队护他周全导致牺牲这是可以为我们所接受的, 因为个人的牺牲保护了更大的集体, 而对改变中国局势影响微乎其微的王子阳,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就不禁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我们的牺牲是为了集体的牺牲,是为了人民的牺牲, 所以我们甘愿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为后来人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在乌特拉行动本身,似乎很难看出这种牺牲的伟大意义,也就很难感受到革命先烈那种执着的信念感, 像《风声》结尾周迅独白的那种信念感,是周乙与小兰强行升华主题的对话所不具备的。
好的谍战题材往往并不会只讲国家大义,也会讲儿女私情, 可再浓的儿女私情,终将让位于国家大义,但国师的着眼点却太着重于人文关怀,终究是格局小了。
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云何电影”,聊聊电影,品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