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日本制造业为何强大?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4124

    近期的    “     新疆棉花       ”       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中国制造的关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制造业堪称中国经济的       “       压舱石       ”       ,始终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中国制造       2025       》开篇即指出,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    

    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制造业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载体,也是走向经济强国的基础力量。进入    2021     年,中国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如何?如何实现从追赶到超车?作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转型对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制造业铸就和支撑战后日本经济强国地位        

    日本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发达工业国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通过学习欧美国家近代工业化的经营思想、制度设计以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改变了制造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到二战前,日本的钢铁、机械、兵器、汽车、飞机等产业已具备一定实力,为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战以后,日本制造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业快速崛起,促成日本经济增长    “     奇迹       ”       。战后初期,日本实施了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民主化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制造业及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推动日本制造业成功转型。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并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从资源消耗型重化工业向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初       “       泡沫经济       ”       崩溃后,日本制造业在困境中探寻出路。日本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经济       “       泡沫       ”       膨胀,制造业竞争优势滑坡。    

    第四阶段:    21     世纪以来,日本着力构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如进一步完善规制体制、提高信息化程度、培育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等。    

    日本制造业企业主动转型,将现代化元素注入生产经营中,不断深化产业融合,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如积极强化服务功能,从以往的以提供商品为主逐渐转向以提供价值服务为主;通过在商品上附加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形成企业新的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进入门槛,避免激烈价格战。可以说,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再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数字化成为日本促进产业及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抓手。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加快调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迎来大发展时代。    

    日本制造业为何强大?        

    目前,日本的制造业强国地位依然稳固。日本申请的专利数量虽然已被中国超越,但在质量和影响方面依然不容小觑,且其在新材料、机器人、资源再利用、生态环保、生物医疗等新兴领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制造业为何如此强大?从历史传承、动态发展、社会文化及国际比较等视角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     其一,重视教育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是日本制造业发达的根基。日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就成立了先进的文化教育机构。明治时期,日本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现代教育体制作为长期规划。二战后,日本将发展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赶超欧美国家的一大着力点。       1947       年,日本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将适龄人口义务教育年限从六年延长至九年,之后重点普及高中教育。现今,日本已经成为全民族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国民素质较高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造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化、实战型人才。    

 ➤     其二,注重技术进步与高质量产品,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核心要素。在与欧美国家经济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日本制定和实施《外资法》,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外国技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成倍增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技术加以改良和创新,并生产出更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缩短了日本赶超欧美国家的进程。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增速高于美国的主要原因便是技术进步。随着经济实力逐渐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日本技术引进的效应逐渐消失,技术发展模式开始向自主研发转变。    

    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往往意味着产品的附加值、性能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如果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就很难实现创新的初衷。在江户时代,日本便形成了    “     工匠精神       ”       ,内含敬业、专注、精益等文化力量。这一精神的发展和传承,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日本产品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    

 ➤     其三,政府给予企业以导向和政策支持,并着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日本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国内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和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而且在金融、财政税收、技术上给予支援,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战后初期,日本实行       “       倾斜生产方式       ”       ,将有限的资源统一使用,向煤炭产业倾斜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产业。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成立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     其四,企业注重现场实践以及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是战后日本企业经营体制的重要支柱。企业因雇佣关系稳定而倾向于对员工长期投资,培养和提高其知识储备、现场技能及综合素质。企业管理人员通常从基层干起,因经历过岗位轮流和逐层晋升,对基层比较了解,通常会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对策。可以说,       “       从现场出发       ”       是日本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要素。企业通过附加在商品上的服务,深入现场对客户需求进行及时追踪和把握,研判市场供需变化。    

    另外,日本企业注重构建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如大企业周围聚集了众多中小企业,为其生产和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变化、结构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大力推动地方经济振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新兴领域,制造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出现松动态势。    

 ➤     其五,企业国际化运营弥补了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先天不足。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国情,使得日本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由于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制成品出口竞争力逐渐提高,即使是在日元兑美元汇率呈升值基调的情况下,日本出口贸易增长的幅度仍快于经济增幅,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制造业强国地位稳固。企业通过发展对外贸易,解决了生产原材料等问题,扩大了产品海外销路,形成了制造业与对外贸易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格局。随着经济发展及企业实力的日益增强,海外直接投资成为日本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达       1/4       ,尤其是汽车等运输机械产业更为突出,且出现销售       “       现地化       ”       趋势。    

    镜鉴        

    第一,完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开拓型和专业化人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员素质,也关涉制造业发展成败。日本长期重视教育的结果是:国民整体素质较高,企业、大专院校等聚集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日本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体系,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了人力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也促使员工形成了归属感、协作精神和制造理念,为制造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富有    “     现场感       ”       和忠于企业的专业化人才。    

    在物联网、智能化、数据化大发展的新时期,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已成为国家之间抢占竞争高地的焦点。面对这一形势,中国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引导优秀人才流入制造业;将职业教育延伸到职场,鼓励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模式,进而满足制造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对高端化、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同时,要通过培训宣传精益制造理念,培养和传承企业文化。    

    第二,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日本长期重视科技投入,研发成果所获专利数量名列前茅,同时也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实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1998     年,日本颁布实施《关于促进大学等的技术研究成果向民间事业者转让的法律》,鼓励大学组建技术转移机构。截至       2020       年       5       月末,日本官方认定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有       34       家,分布在全国各地高校。这些机构和组织对促进产学合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日本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为自主创新和自主专利保驾护航。    

    当前,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专利数量大国之列,但一些核心零部件、设备,如中高端芯片、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以及医疗器械等仍依赖进口,而且研发成果的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入围世界    500     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高端制造产业和民营企业较少。对此,一方面,中国需要尽早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金融服务与创新链条的合作。同时,应赋予科研人员部分科技成果所有权,激发其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应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多方成果整合形成专利。另一方面,有必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各地组建有关技术转移、社会第三方成果检测评价等机构,使其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器。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维权效率和侵权成本,促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致力于基础研究和自主技术开发。这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及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需要。    

    第三,培养    “     工匠精神       ”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赴日游客之所以大量购买药妆品、电器乃至日用品,除了对异国文化的体验需求、中日同类产品价格差缩小之外,更主要的原因便是对日本产品质量的认可。而日本的高质量产品来自于其       “       工匠精神       ”       。至今日本存续百年以上的企业有数万家,日本企业长期深耕本业,精耕产品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日本的       “       工匠精神       ”       ,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精神的过度发挥导致其产品性价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以往的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高质量发展成为制造业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关键要素。因此,应大力培育    “     工匠精神       ”       ,平衡好质量与成本、效率的关系,完善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应尽快脱离低水平重复现象,转入产业链中附加值含量较高的环节,专注于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第四,政府发挥导向作用,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与竞争的制度环境。世界银行于    1997     年的发展报告中谈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出       “       绝大多数成功的发展范例,不论是近期的还是历史上的,都是政府与市场形成合作关系从而达到纠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       ”       。日本政府根据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值得我们借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需要坚持企业优先原则,而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引导企业发展方向,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合理化,维护市场规则和秩序。中国因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政府有必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强化执法监督,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开拓创新、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从而推动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提升效率。    

    第五,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中小企业制造及创新的活力。日本中小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    99%     ,是日本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规模小,在融资、吸引人才、技术开发、产品进入市场等方面处于劣势。为扶持其发展,日本采取了诸多措施,如成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       2008       年改组为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       2008       年改组为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期限的低息贷款;并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其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和保险。    

    在中国,中小企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与众多国家的中小企业一样,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融资难、人才不足、销售市场有限等问题,影响其新技术、新商品、新服务的开发及经营改革。为此,迫切需要完善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其经营资源。在研发创新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针对中小企业研发的不同阶段、实际进展等,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补助,降低其风险,鼓励其开发新产品、新渠道。    

    第六,全面增强制造业自主能力,充分有效利用    “     外循环       ”       。日本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国之一,但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高,低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新加坡、韩国、中国等。从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日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源、粮食等自给率较低,需要通过       “       外循环       ”       加以解决。同时,日本也是全球投资自由化的受益者。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制造业企业大批走向海外,国际化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在海外积累了巨额财富。    

    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与日本制造业快速崛起时期的外部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快,美日等主要经济体鼓励制造业回流,并推动海外供应链多元化。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为增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形势下,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需要利用已有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完善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扩展和深挖内需,刺激消费;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需要兼顾和有效利用    “     外循环       ”       ,促进高效、高质发展,向创造大国和制造强国转型。  

日本制造业为何强大?这些做法值得借鉴_设计制作_制造/封装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