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信仰型社群:大数人格下的社群核心

4829

信仰型社群:大数人格下的社群核心_行业应用_LEDs


出于对代理式微商现象的反感,我开始了社群电商的研究,写了一系列有关于社群电商的文章,希望从源头梳理微商这个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微商背后真正的核心。随着对社群电商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却发现了社群似乎与宗教有着某种联系。

在我的一系列文章里,我把社群分为三类:信仰型社群、商业型社群以及自发型社群,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着信仰型社群,来讲一讲大数人格下的社群核心。

大数定律:星座学背后的秘密

概率论历史上的第一个极限定理被称之为大数定律,通俗来讲,就是当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时候,样本均值和真实均值充分接近,这一结论与中心极限定理一起,成为现代概率论、统计学、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石。

说人话:就是站在一个基础样本的范围内,当这个样本的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后,整个样本群会呈现出一个相同特征来,这个特征成为了这个样本群的标签,当我们提到这个样本群的时候会自然的联想到这个标签。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地域论,比如在大家的印象里,上海女人比较能作,河南人比较彪悍,乡下人比较淳朴等;再比如英国人绅士、巴黎人浪漫、美国人开放、德国人严谨以及中国人保守等。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星座学,通过把人群进行星座划分,通过充分样本的数值统计,相同的星座的人会呈现出趋同的性格特征来。而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和特征的再一次确认,同一星座的特征会在人的思维中得到加强和固化。

大数人格:反其道而行之的标签

通过分析社群的成员会发现,大数定律同样适用于这里,而且大数定律在社群当中的结构是反向的。统计学上的大数定律,是在充分样本的情况下,提取出足够多的超半数以上的相同特征,进而将此特征变成这个样本群的标签。

然而社群成员的标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是通过先确立标签,然后在这个标签的基础上将拥有相同标签信仰的人集中起来,进而以此形成社群的大数定律下的趋同型人格,我将之称为大数人格。然后通过社交网络工具让拥有相同标签的人形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加强这个标签的属性和认同感。

这个标签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大量人的集结,是标签背后拥有足够人格感染力的主导者的价值观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个主导者也将成为这个社群的中心,成为这个标签的像征。主导者的价值观将成为这个群体的价值观起点,通过价值观的人格化吸引到更多的人进来。

在这个地方我需要声明两点,主导者的价值观不代表社群价值观,主导者的人格也不代表社群的大数人格。

在一个充分媒体化的社会里,尤其在一个相对法治化的社会里,主导者输出的价值观是在这个法治框架下允许范围内的思想。而且站在商业化的角度来说,主导者会在自己的想法和观众的想法之间进行中和,当用户数大到一定量后,这种妥协下的群体特征才是大数人格。大数人格是社群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宗教思维:通过偶像解释自己的行为

大数人格的形成大致是这么个过程,主导者抛出一个价值观起点,这个价值观起点必然是“解释”了一个数量足够大的人群的某种困惑或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大量的人被吸引聚集,然后在主导者与跟随者的不断互动中形成了某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这个过程其实和宗教的形成非常相似。比如宗教首先“解释”了一个大多数人的困惑,它告诉了贫苦大众:大家所受的苦并非没有意义,这是一种修行,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来世得到变现。它给了迷茫的普罗大众一个希望,将他们聚集在了一起。

宗教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信众的集结诞生了很多新的思想,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了这个教会的教义,所有的教众都在义务的为这个教义进行宣扬和传播。信众对于教义的认同,是自我认同的一次强化,通过一个偶像化的象征,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

社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样,所有的成员表面上是因为对社群主导者的崇拜,其实最终在内心是对自己行为的崇拜,通过偶像的行为来告诉自己这么做没错,在群体行为中加强这种内心的自我催眠。

主导者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异,跟随者会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符合自己行为的再次解析,而主导者在商业化的前提下,会根据成员的想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优化,最终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大数人格。

在商业变现的前提之下,社群成员除了受到主导者的价值观影响之外,也会逐渐改变主导者的价值观,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单一独立个体的价值观会在群体中得到认同和加强,当大量相同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这类情绪的影响力就会发生“核变”。

信仰社群:需要超越性的核心教义

宗教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它解释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困惑,给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希望。我在这里用“解释”而非“解决”,是因为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这一点和信仰型社群一样,这类社群只是给人们的情绪寻找了一个出口。

信仰型社群和商业型社群不同,后者偏向功能性,通过解决某种实际的问题而产生商业上价值,比如“企鹅和猫”,通过贩卖有关红酒和料理的知识来赚取利润。“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最初也是商业型社群,通过解决人们的某一个具体的需求,比如读书和时事解读。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内容越来越偏向于思想性的影响,信仰型社群的雏型渐渐浮现出来,罗振宇和吴晓波本人的角色也越来越像“导师”了。

不过在一个法治的社会当中,罗振宇和吴晓波等人也只能停留在借鉴社群的宗教特质,但并不可能真的将社群打造成一个宗教式的社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化社群的信仰性,来加强自己对于社群的影响力,从而提高社群的凝聚力。

一个真正的宗教式信仰社群,需要有一个超越性的核心教义,这样才能保持整个社群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从这一点上来看无论是“罗辑思维”还是“吴晓波频道”都没有做到。他们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当前的社会层面上,根随整个经济的步伐前进。

结语:社群核变般的社交传播能力

宗教思维在社群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借鉴意义,在三类社群之外,其实最高级别的社群就是宗教式社群。但是在相对法治的社会下,已经不允许出许所谓宗教式社群了。

一个具有宗教思维的社群,可以爆发出类似核变般的社交传播能力,其成员对于社群发起人的拥护接近一种供奉。这一点我们在粉丝经济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很多粉丝在消费网红或者艺人的产品时,几乎完全不考虑实用性,而是在自己可接受范围内最大化消费。

这一类社群拥有高度统一的大数人格,发起人和拥护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个高度稳固的社群,这类社群未来具有非常强的商业化能力。

这篇文章到此落幕,全文旨在讨论社群构成背后的一些特质,并非鼓吹社群宗教化,而是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大数人格和宗教思维,为社群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