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太空蜜蜂”机器人将在本月奔赴国际空间站,协助宇航员工作
56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在推特上宣布, 首批“太空蜜蜂(Astrobee)”机器人将在本月奔赴国际空间站 ,辅助宇航员开展科研、维护等工作。
“太空蜜蜂”由位于硅谷的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研制,外形是一个边长约32厘米的立方体,重约10千克。别看个头不大,科技含量却挺高。它装备多款相机组成视觉导航系统,能够在国际空间站内自主飞行并规避碰撞,并通过小型风扇“鼓风”提供飞行动力。“太空蜜蜂”的能源依赖电池供电,其能在电量将尽时自动飞往补给站充电。这种补给站由NASA专门设计,装有对接部件将机器人牢牢抓住。
“太空蜜蜂”可谓本领高强,既能充当“自拍神器”记录宇航员的工作生活,又能化身“检查能手”监测空间站中噪音和空气质量,还能作为“贴心管家”助人搜寻遗忘了的工具。此外,“太空蜜蜂”配备了一个机械臂,既可协助宇航员拾取物品,也能抓紧墙上的把手将自身位置固定,以借机“歇歇脚”,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拍摄清晰度。
NASA一共制造了3个“太空蜜蜂”,本月计划将其中两个送入空间站。恰如其名,这种机器人能够像“蜜蜂”一样形成编队、分工合作、协同完成任务。
“太空蜜蜂”并非人类首次在国际空间站上部署小型机器人。早在2006年,NASA开始在国际空间站中试验代号“球体(SPHERES)”的机器人;2017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将“内球(Int-Ball)”机器人送入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模块;2018年,欧洲航天局也开始在空间站“哥伦布模块”验证“西蒙(CIMON)”智能机器人。相比这些“同行”,“太空蜜蜂”具备从充电到工作全自主运行能力,能够长时间独立工作。
机器人相关资讯介绍:
今天距2019年高考还有59天,在紧张备战的同时,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各大高校的招生动态也十分关注。
昨天,浙江大学就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今年将新增两个超级热门专业,分别是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浙大官方消息称,教育部于日前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浙江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个(机器人工程),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个(人工智能)。
浙大本科生招生处处长朱佐想介绍,这两个专业将从今年开始招生。同时,今年浙江大学将在竺可桢学院新设图灵班。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侯迪波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为教授,让我们跟着两位教授好好了解一下这两个新专业。
浙大已经准备了十年,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时机成熟
“对于浙大来说,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为此已经准备了十多年。”侯迪波说。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本科教学的高校之一,从2002年起浙大就建设了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并从2006年开始机器人课程体系建设。2016年,浙大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机器人交叉创新班,进行多学科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十多年来,浙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器人课程群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学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活动也硕果累累:获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冠军3次、IDCRoboCon国际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3次。
与此同时,专门从事机器人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方向教师也拥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现在机器人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它也是未来高技术、新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国际上的顶尖科技公司,都非常重视机器人的研发。
“目前来说,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侯迪波说,这也是为什么浙大要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重要原因。
侯迪波介绍,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有机器人导论、机器人学、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等。
人工智能本科生入读图灵班,导师阵容特别强大
1978年,浙江大学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7月30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为人工智能研究所。
41年后,浙江大学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将于2019年开始招生,学生纳入新设立的竺可桢学院图灵班。图灵班入选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中确认专业。
陈为教授介绍,浙大此次新设置图灵班,目的是培养厚基础、高素养、深钻研、宽视野,引领世界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图灵班将配备以图灵奖获得者Whitfield Diffie教授、潘云鹤院士、吴朝晖院士、陈纯院士等为首的专业导师团队。
“每个图灵班学生将由学校资助,前往境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进行3个月以上的科研实践。目前,学校已经和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加州伯克利、牛津、新加坡国立、香港科技等国际着名大学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百度研究院等知名研究机构的着名学者建立了拔尖学生海外交流的渠道。”陈为说。
实际上早在2010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已为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程,在学生中的反响很热烈。
目前,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已经制定完毕,学生将在今年9月入学。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透露,具体培养方案将在学生入学前公布。
计算机学院将在2019年出版三本人工智能专业方面的教材。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专业还将设立来自国内外高校的资深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之江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阿里巴巴达摩院等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陈为教授说,学校将拿出最优秀的师资来培养学生,也希望能招收到最优秀的学生加盟。
为何国内名牌大学纷纷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
2019年3月底,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专业代码080717T(T代表特设专业),毕业生将拿到工学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资格。
实际上,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早就在各高校的计划之中。去年7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所大学在会议上形成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建议科学设置人工智能的专业类,强调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优势,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波当时曾对27所一流大学进行调研分析,其中有25所大学计划新申报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待教育部审批通过后,将成为首批真正招收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学校。
这么多高校申请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大势所趋。据统计,2018年全球共有超过360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国拥有近170所,中国仅30多所。国际人工智能协会评选出的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
去年4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道,人工智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与行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导致了人工智能人才出现了巨大缺口。据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
据悉,在国内一些招聘网站上,“人工智能研究员”这个职位,月薪是4万元。而浙大毕业生像拼多多创始人黄铮、个推创始人方毅等,也都算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
这个消息也让一些人感到疑惑:本科生就开始学人工智能,会不会学不好?
“这个专业难度较大、交叉领域广,需要底子好、感兴趣的学生来就读,想要学好是很辛苦的。”吴飞说。
而机器人专业也早就成为高校开设专业的新热门。去年这个时候,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有60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