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20家1000亿机器人企业韩国政府再出手

416

韩国政府22日发布     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蓝图,打算在这一产业跻身世界前四,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韩元(约合890亿元人民币)。依据蓝图,韩国政府希望2023年让从事机器人制造、年收入在1000亿韩元以上的韩国企业达到20家。去年,同等规模韩国企业有6家,韩国机器人制造业整体规模为大约5.7万亿韩元。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成允模说:“随着人工智能和5G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正变得更聪明,人们期待把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更多领域。”

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打算同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韩国目前在电子和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应用保持世界领先,但在纺织和食品等行业,机器人应用相对滞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希望利用机器人振兴传统产业,承诺推广机器人租赁服务并降低准入门槛。韩国政府预期,到2023年,传统产业领域使用的机器人数量从去年的32万增加至70万。而在老年护理、医疗、物流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韩国政府正酝酿一份2020至2026年服务业机器人扶持方案,资金额度为3000亿韩元。

报道说,韩国同时寻求掌握机器人领域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降低对美国和日本等拥有尖端技术国家的依赖。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将在2020年起的7年内,拨款1000亿韩元用于研发机器人核心部件技术,包括智能控制、自主驾驶传感器、智能手臂以及软件。

抢占先机优势

目前韩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商占据全球5%左右的市场份额,事实上,韩国也有着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现代重工旗下的HYUNDAI(韩国现代机器人)、韩国领先企业Robostar(罗普伺达机器人)、DongbuRobot(东部机器人)、Doosungrobot(斗星机器人)、AlphaRobotics(阿尔帕机器人)等从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自主研发并在某些领域获得认可。

韩国其实是较早将机器人产业战略转入智能机器人的国家之一。早在2004年,韩国政府就选择了智能机器人产业作为其10大增长引擎之一。在2008年,政府也通过立法来推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分布。但在现实中,智能化的实际发展却是蜗牛速度。

目前专门从事机器人技术,大约有93%的公司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与其他国家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国外各大IT公司,如微软、软银和亚马逊都正在大量投资外地。主观意愿上来说,很多韩国企业是比较被动的,在他们看来,在这个阶段的机器人市场并不活跃。

工业机器人密度,常常被用来反映国家工业自动化程度,即每一万制造业工人中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近几年,韩国均稳居榜首,2017年,韩国达到了710个机器人,而全球平均水平才85个。国内市场如此“饱满”的前提下,除了扩展性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是否还有他法?

竞争加剧瞄准中国市场

容量较高的国内市场或许未必能满足韩国机器人企业的“雄心”,更有可能的是韩国机器人企业会加大海外扩张市场的开拓力度,在韩国国内机器人市场出现增长乏力,机器人企业将会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下,韩国本土机器人也是各种寻求出路,因此将目标瞄准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虽然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大部分被日系、欧系的“四大家族”占据,而国产机器人企业诸如新松、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配天等也在崛起,但并不是没有突破口,韩国产业集中、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高,这方面的经验或许可以助力韩国机器人从国内大企业上着手,打开细分领域市场;另一个就是价格方面,韩国机器人比传统的机器人“四大家”要低大约10%,与国内许多机器人厂家的产品价格的差距也不大,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大型外资企业想要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无外乎通过以下途径:成立合资公司,或是在中国设厂,以及和大型国企、各地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韩国现代为例,此前在长春落地斥资两亿元设立生产基地,年产能达2000台。去年6月份与哈工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韩国斗山机器人也与博众精工旗下灵猴机器人于去年举行战略伙伴协议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协作机器人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得益于中韩两国公司的关系破冰,双方近两年的机器人相关业务往来次数见长,合办机器人产业园、国家层面产业合作对话、中韩企业家洽谈会等等,或许之前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鲜少露面的韩国企业未来也会分得一杯羹,可能会从中国机器人厂商也可能是日欧系机器人大佬手上分得,面对已知的竞争压力,国内厂商的“自强之路”还有很远。

20家1000亿机器人企业韩国政府再出手_设计制作_EDA/IC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