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不适合抒情
3422
《铁娘子》今日上映
腾讯娱乐专稿 文/付超
《铁娘子》其实是部让人略感遗憾的片子。
它拉起一个大架子,妄图在104分钟里重塑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但事实上,片子关于撒切尔夫人的料都不新鲜,徒有其表。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从撒切尔夫人晚年生活切入,串联起她一生的政治生涯,形式不错,但抒情过度。
用抒情的方式去解构一个铁腕女首相,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身为妻子的部分可打高分
女导演拍片,尤其是拍人物,不融入自己的感情,几乎不可能。劳埃德从老年撒切尔的角度开始回溯其一生,形式上,将这种感情投射带来的副作用,给降到了最低。
稍微了解撒切尔夫人的人都知道,在丈夫去世并连续中风后,这位曾经叱咤政坛的高调女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铁娘子》全片除了回忆部分,基本都在撒切尔夫人居所内完成拍摄,这点既现实又大胆。
至少在狭小的空间里,片子的镜头调度不那么沉闷。照片、录像、模型、鞋帽,通过各种细小物件做标识,连接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的做法也很细腻。这部分的重点,当然还是撒切尔夫人和幻觉中的丈夫丹尼斯的角力。
撒切尔夫人思念亡夫的情绪很严重,她的女儿和好友都曾公开佐证过。《铁娘子》拿这点做文章,干脆设计出丹尼斯还存活在撒切尔幻觉中的段落,这算是一出妙笔。两人默契十足的“对话”,不仅凸显了老年撒切尔独居的凄凉,而且从首相之外一名普通妻子的角度描写了撒切尔女人的一面,效果甚好。
只不过,这段场面总会让人出戏想起《美丽心灵》,换句话说就是,《铁娘子》这招很妙,但已经不新鲜了。
身为首相的部分仅算及格
作为一部打着传记片旗号出来招摇的电影,《铁娘子》现实和回忆的比例大概一半一半,时间比上的失衡,注定大家想看到的铁腕女首相部分要兑点儿水。
没想到的是,这水兑得太多了,多得惊人。青年撒切尔在自家杂货店门口被人嘲笑一场戏,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和青年丹尼斯吃了一顿饭,就答应对方成婚。撒切尔这么强烈的从政心态从何而来?她和丹尼斯的爱情故事有何动人之处?大家来看《铁娘子》是抱着这些疑问而来渴望得到答案的,结果片子用三场戏就略过了。
再之后,撒切尔上台后的故事,就更维基百科了。几几年,从炸弹袭击中逃生;几几年,强硬施政颁布了哪几项决议;几几年,如何下令跟阿根廷开打马岛之战;几几年,连任及下野……
传记片是需要用细节支撑的,尤其是撒切尔这种路人皆知的历史人物,没有独家内幕光拍些历史课用来考试的内容,怎么对得起来求八卦的观众呢?相比之下,撒切尔和两位幕僚之间的关系的段落就比较闪光了,前者被共和军炸死,后者因为政见不和辞职,两人的先后离去都让撒切尔方寸大乱。
只可惜,这种略私密且影响人物性格、微妙揭露政坛关系的剧情,仅剩这两处了。
人物性格一直在强硬,欠柔和
身份之外,关于撒切尔本身的刻画,《铁娘子》更轴。简单来说,从头到尾,她都在铁石心肠。
回忆部分,撒切尔的“铁”基本就体现在她对自己主见的执着上,几乎每项重大决议的做出,片子都会有意无意往撒切尔的个人魅力上去靠一下,结果靠得多了,分寸有点没把握好,看到最后,这已经不是铁腕了,是独裁。
生活部分,撒切尔的“铁”反而恰到好处。对女儿和下属的严厉,透着昔日首相时期的威严。加上孤独之类的渲染,这份“铁”有点儿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观众的同情分加上去了,恰好起到润滑剂的效果。
正因为片子太硬,几处软的地方令人记忆深刻,起到了点睛效果。比如撒切尔辞职,走出唐宁街10号的那场戏,开门前,她难过得几欲流泪,门开后面对记者时,立马换上职业性自信微笑。
再比如,送走幻觉中的丈夫丹尼斯时,撒切尔倚在门前,絮絮叨叨地叮嘱他还没穿鞋子。这一刻,这位铁娘子只是位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