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商推荐更多服务商>

这些礼貌做法教错了反而适得其反

623

这些礼貌做法教错了反而适得其反_兴趣课堂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懂礼貌,但如果教育的方式用错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孩子见人不愿打招呼、欺负年龄小的孩子、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有些我们公认的礼貌行为却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伤着孩子。

 “大的就该让着小的”: 伤害自我认同感。近日热播的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3》里有一个选屋子的环节,刘烨的儿子诺一先选中了条件较好的屋子,而“拳王”邹市明的儿子轩轩哭闹着也想要这间。刘烨并没有强迫大一点的诺一让出屋子,而是让他自己选择。当诺一主动让出后,邹市明数次拦住轩轩伸出的小手,不希望接受这份谦让。两位家长的做法都值得“点赞”。刘烨把选择权让给了儿子,诺一的谦让并非出于强迫,而是发自内心,这份责任感是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邹市明并没有因为儿子小,就让他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谦让,而是循循善诱,让轩轩不至于变得恃宠而骄。假如两位爸爸按照“批评大的,保护小的”的做法,大孩子很可能会背负起沉重的道德包袱,认为父母偏心,渐渐变得叛逆或不自信;年龄小的容易越来越任性。因此,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家长要做中立的裁判员,了解事情始末再选择处理办法,尽量让孩子自行处理。

 “见人必须打招呼”: 孩子反而变怯懦。妈妈带3岁的芃芃去超市,遇上同事赵阿姨。妈妈忙叫孩子喊“阿姨”,可芃芃却往妈妈身后躲,咬着嘴唇不说话。妈妈责怪地说:“怎么这么没礼貌!”……见面问好是基础礼仪,但逼迫孩子打招呼往往事与愿违。见了不太熟悉的人,孩子会产生不安全感,自然会出现退缩性行为。如果爸爸妈妈非要逼着孩子打招呼,就会加剧其不安全感,一再强求会让孩子变得更怯懦。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做好榜样,热情地与熟人打招呼,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会。带孩子参加聚会前,不妨事先告知可能遇到哪些人,尤其要把孩子熟悉的人重点介绍出来,比如“你最喜欢的周阿姨也会来,她上次给你讲故事了,你还记得吗?”有了心理准备甚至期待,孩子的表现就会好很多。

 “他也没做什么”: 伤了自信心。妞妞和妈妈晚饭后在小区散步,看到邻居家小弟弟摔破了手,妞妞连忙去扶,还掏出手绢给弟弟擦手。邻居们纷纷夸赞妞妞“真是好样的”,妈妈却有些不好意思,连连摆手,“哪里哪里,她也没做什么”。过了几天,母女俩再遇到类似情况,妞妞却站在一旁无动于衷……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家长过分替孩子表达谦虚,却可能伤了孩子的信心。当家长随意几句话就“抹杀”掉自己的成绩后,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意义,今后就懒于付出了。事实上,妞妞的妈妈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是妞妞应该做的。”然后对孩子说:“宝贝做得真棒,妈妈为你自豪!”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做得很好,这种肯定与鼓励,有助于建立信心。

 “别人给你就得拿着”: 教出“老好人”。奶奶和晓晓遇到了隔壁刘老太。刘老太拿出一个桃子给晓晓,晓晓说:“我不吃桃”。奶奶脸上挂不住了,赶忙让晓晓接下,还一边数落道:“刘奶奶喜欢你才给你吃,还不快说谢谢!”结果吃完桃子,晓晓浑身发痒,喘不上气,送医院才知道,孩子对桃子过敏。接受别人善意的分享自然是一种礼貌,但好意并不一定都是你需要的。如果家长一再强行孩子接受,孩子慢慢地就难以面对自己的内心,甚至变成“谎话精”或“老好人”。大人要教会孩子礼貌而坚定地拒绝。如果对方坚决,就帮孩子先收下,并告诉孩子:“奶奶的礼物代表她的心意,咱们收下,等你想吃的时候再吃。”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不会辜负对方的好意。

 “到处乱跑乱叫没家教”: 违背好动天性。许多家长带孩子参加聚会或去餐厅,都要求孩子不许乱动,甚至正襟危坐,生怕到处乱跑被人说“没家教”。但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这样的要求就像让小鸟不准飞、小狗不准跑,违背了天性。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规定一个合理的范围,比如可以在座位上动,可以跟爸爸妈妈小声说话,不许四处乱跑或大声喊叫,更不可以对别人动手动脚。给孩子一条底线,而不是完全禁止,才能养出真正的小绅士、小淑女。


特别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并不代表蚂蚜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文章无意侵犯到您的知识产权,损害了您的利益,烦请与我们联系vmaya_gz@126.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修改或删除。

相关推荐: